两江专访: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研团队“沉到一线”获企业点赞!
时间:2024-08-26发布: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
近日,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为重庆清平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清平机械”)研发的齿轮箱检测系统项目进行预验收。两江协创区记者深入走访了清平机械,了解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如何用科技创新为这家传统制造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重庆清平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清平机械”)隶属于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也是中国船舶集团重庆船舶工业有限公司的重要成员单位之一,作为一家拥有近60年历史的国有机械制造企业,其直齿、锥齿、弧锥、异形齿轮等生产线及装配、喷涂线技术成熟,具备年产齿轮 800万只、齿轮箱4万台的生产能力。
此次合作的亮点在于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孵化企业重庆吉达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吉达智能装备)为清平机械量身定制的偏航变桨齿轮箱检测设备系统。该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和深度自学习分析,替代传统人工“听诊检测”的方式,极大保障了清平机械产品的出货品质。
“过去,我们的产品出厂后,由于没有经过设备系统检测,客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我们没有数据沉淀,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清平机械技术中心主任方川云表示,这套检测系统的引入,不仅增强了客户对我们产品的信任度,还将大大降低了因质量问题导致的退货和运维成本。
吉达智能负责人侯创军也对此充满信心:“该系统在清平机械的成功应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为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市场示范效应。我们相信,随着该系统的应用推广,将吸引更多客户,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市场份额。”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清平机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据该企业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杨鑫锐透露,近年来,清平机械每年创新研发费用占到销售收入的7.6%,并积极寻求与各大研发机构的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
杨鑫锐表示:“在合作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科研机构对企业痛点的精准把握和深入解决。特别是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服务超出预期,针对清平机械提出的需求,他们不仅快速响应我们的需求,在内部做针对性的课题式研究,全力把现有成果往企业输送和转化,还主动为企业未来发展布局,进行前瞻性研究。这种态度和行动力让我们看到合作的诚意。”
杨鑫锐特别提到,传统制造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高端研发人才短缺、技术瓶颈突破难等。而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通过派遣专业人才长期驻场,与企业深入沟通,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沉到一线”的工作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双方合作效率,也为双方长远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技术经理人朱雄回忆,双方的合作始于两年前的初次接触。研究院通过深入挖掘企业需求,进行技术验证,确保能够为企业输出稳定可靠的产品后,今年才正式开启合作之门。
朱雄强调,对于企业而言,引进新技术意味着设备更新、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成本投入。因此,从技术到产品的稳定性,都是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正是通过提供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持,给企业吃下了一颗“强心剂”,增强了企业推进科技创新的信心。过程虽然漫长,但正是这份严谨与负责,为双方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与清平机械的合作,不仅限于齿轮箱检测系统项目。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敏表示,双方还将在更多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共同谋划将吉林大学本部的高端人才科技成果引进清平机械。
在双碳战略以及低空经济的背景下,清平机械正积极谋划参与新兴产业供应链的建设。杨鑫锐表示:“我们非常欢迎科研机构来引领我们,共同探索科技创新的新路径。企业有自身的局限性,但在科研机构的帮助下,我们能够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