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院动态 | 两江协创区: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给出了一份科技成果“创新答卷”

时间:2024-12-12发布:吉大研究院

科技创新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让创新技术有效融入产业链的上下游,

甚至凭着一项创新技术“催生”

一个潜在的“独角兽”?

今年初以来,

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聚焦产业化转型发展,

开启自己的创新探索,

并给出了自己的“创新答卷”。

让科技成果活起来

过去,面对案头堆放的各类申报资料,及书柜里数不清的专利证书,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敏常常眉头紧锁,发愁这些专利如何落地转化,如何变成可以攥在手里的实实在在的“财富”。如今,他找到了自己的路径,依托重庆两江新区、吉林大学、研究院的科创平台、孵化资源和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在推动形成更多的横向合作的同时,对具备成长潜力的研发项目加快落地孵化。

“从发愁没钱转到撸起袖子努力干,产业化最终一定是转型解题的最佳思路。”赵敏介绍,研究院已完成“3+π”蓝图勾勒,研究院正在摸索形成一条的特色产业化路子。截止目前,该院已与国内外12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自孵化企业47家,投资项目12个,项目融资总规模达3500万,同时与16家投资机构建立合作,自引基金3支,基金管理规模达20亿。

另外,在横向合作中,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达成技术合作项目17个,合同金额超270万。

据介绍,在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47家自孵企业中,其中不乏“明星级”的存在:在生物医疗领域,欧阳红生教授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抗猪瘟、抗口蹄疫、抗流行性腹泻等传染病的种猪,有望填补国内外市场空白,成为全球最优质的种猪品种之一;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研究院孵化企业研发的电动智能吸合门系统,改变了电吸门行业整体格局,由国外技术垄断转变为国内自主研发;在智能制造领域,何佳龙教授团队自研出的高端智能装备早期故障试验系统,多项技术已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目前已在多家制造企业试用;在低空经济领域,研究院孵化企业已经在城市巡检、医疗物流、消费物流等前沿产业开启物资运输“空中速递”,实现了低空物流无人机医疗物资配送航线常态化运行;在虚拟现实产业领域,研究院孵化企业通过VR技术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数据互通,已经建立起全国最大的医疗及人体数字资产库……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从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的“实验室”,走进了全国市场的“货架”。

返回列表